晴空万里,景色宜人,走进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五万亩高标准农田犹如进入旅游区,笔直的柏油路、路两旁的风景树、刚开放的格桑花映入眼帘,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宛如铺开的金色地毯,微风吹拂,起伏荡漾,一派丰收景象。再半个月,小麦就要收割。今年的小麦产量如何?且看看商水县种粮大户如何说。
2023年5月18日上午,记者来到商水县张庄镇五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,邀请了张庄镇种粮大户邱守先、周群元等谈种田感受、说高标准农田变化、话小麦丰收。
“您看这‘秋乐—百农307’小麦,短秆、大穗、抗病能力强。去年,我订单种植2100亩,表现不错,今年我这2100亩地全部种植了这个品种,并且与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每斤高出市场0.25元价格回收合同。加上今年雨水足量,风调雨顺,适时防治病虫害,小麦大丰收已成定局,亩产1600斤应该没问题。”种粮大户邱守先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信心十足。
今年53岁的邱守先,是商水县张庄镇南陵行政村村民,他还告诉记者:“小麦大丰收,全靠高标准农田建设。尤其是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全部配套水电双计量、土壤墒情监测、病虫害监测、自动化灌溉等物联网设备,实现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先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融合。浇地只要手机下载APP,手指一点,自动喷灌,想浇哪就浇哪,想浇多久就浇多久,不用人力、物力。而且,以前浇1亩地租工费、成本费80元,一天最多浇地5亩。而现在浇一亩地只用5元的电费,一天可浇地三、四百亩。如果不是高标准粮田创建,我也不敢流转3100亩地。先不说,每亩地1000元租金,光浇地一年就得几十万元。”
“南陵坡是商水县‘五湖十八坡’中的一个大坡,一个坡就有2万多亩地。我们訾庄村的耕地都在南陵坡里。以前缺井少路,村民为抢井浇地夜间躺在井旁排队,甚至打架闹矛盾。因为没有好路,种植的庄稼遇上连阴天没法运到家,种的瓜菜运不出去卖、客商又不愿意来。村民越来越穷,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家里就剩下年老人种地近几年来,国家投资1.5亿,在我们张庄乡创建五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,农田里都修筑了水泥路、新打了机井、安装了地下水管和地上喷水设备,还建设了田间气象站、土壤墒情监测站、物联网控制中心、物联网监控设备等。我种植的1000亩小麦籽粒饱满,亩均1500斤稳当。”商水县张庄镇訾庄村62岁的种粮大户周群元一边揉麦子,一边告诉记者。
与邱守先、周群元不同的八里王村种粮大户王振更有实力。今年52岁的王振在南京成立房地产公司。2019年9月,得知家乡创建高标准粮田示范区,便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协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,流转了5000亩土地种植了优质小麦,还托管了6000多亩小麦,并购买了30多部大型机械,建设了高标准粮仓。“看到高标准农田建得这么好,我真的想不到。种了5000多亩小麦,却没有感觉累。因为大型机械、固定式自动喷灌设备、植保无人机、墒情测报站发挥了巨大作用,加上订单种植,每亩地小麦又多收了二、三百元,我感到种地能赚钱。明年,我还要扩大土地流转规模,在家乡这片黑土地上干出一番更精彩的事业。”王振信心更足。
商水县张庄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王文灵告诉记者:“商水县五万亩高标准粮田在张庄镇建成后,通过高效节水节约了资源,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,年可新增经济效益785万元,真正实现了‘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渠相连、路相同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,农业增效农民增收,确保了粮食安全。”